今年的 MacBook Pro 2018 是在没有发布会的情况下突然更新的,并没有像我们之前猜测那样会在 WWDC 上发布,不过等到真正使用今年的 MacBook Pro 一段时间之后,我也着实认为开发布会并没有太大必要,因为本质上今年的更新还是属于例行换代,并非翻天覆地的新产品,但它依然有着足够的理由促使很大一部分人更新。
(注:本文基于 MacBook Pro 13 英寸国行量产版本,i5-8259U,Iris Plus 655 核芯显卡,定制 16G 内存,256G 固态硬盘版本,售价 ¥15694,全系起售价 ¥14188。)
工业设计
MacBook Pro 2018 依然延续了几年前 MacBook Pro 2016 的设计,也正是由于 2016 年它超前的设计理念,让它拥有了两年之后看来也依旧处在顶级水平的轻薄机身, 厚度仅仅 1.49 厘米,重量也只有 1.37 千克。换句话说,单从机身尺寸来看,它完全可以被认为是那种由于轻薄限制而只会搭载 15W 低功耗处理器的产品,不过 MacBook Pro 并不是。13 英寸版的 MacBook Pro 搭载的是 i5-8259U 和 i7-8559U 这样 28W 的较高性能处理器,相对于更普遍的 i5-8250U 或者是 i7-8550U, MacBook Pro 采用的这两款处理器由于更高的功耗也可以发挥出更高的性能。除此之外,MacBook Pro 13 英寸搭载的 Intel Iris Plus 655 核芯显卡相对于 i5-8250U 的 UHD 620 核芯显卡会有显著的提升,基本可以达到上一年入门级别独立显卡 940MX 的水平。
因此,如何能在如此轻薄的机身前提下设计出能够承受超过 28W 功耗的散热系统,并且保证噪音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就成了 MacBook Pro 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过根据往年 MacBook Pro 的表现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具体的性能测试请见下文中的性能表现部分。
若论一体感,毫无疑问 MacBook 才是现代轻薄笔记本电脑设计的启蒙者,从第一代采用 Unibody 的 MacBook 开始,MacBook 使用 CNC 铣削最终成型的铝合金材质机身直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年,虽然有很多模仿者的存在,然而经过这十年的打磨,不得不承认 Apple 在 MacBook Pro, 或者说在所有其他产品上,对于如何创造一个极其精致且一体感十足产品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让其他竟品无法望其项背的水准。
MacBook Pro 通过机身上的 4 个雷电 3 接口直接驱动 4 台 4K 显示器
MacBook Pro 通过机身上的 4 个雷电 3 接口直接驱动 4 台 4K 显示器
接口方面,左右各两个,一共四个 USB-C 形雷电 3 (苹果官方称之为 雷雳 3)接口。这样的 MacBook Pro 在 2016 是超前的选择,通过这一目前为止这个星球上最先进的接口,不仅可以实现充电,也可以完成 5K 级别的外接显示器输出,并且外接高性能的独立显卡,最后还有达到了40Gbps 的顶级数据传输速度。
站在实际的使用体验角度,随着 USB-C 的生态布局已经越来越完善,从显示器、存储设备、鼠标键盘到外接显卡,都已经拥有 USB-C 接口的选项,我的显示器自带 USB-C 接口并且可以扩展出 USB-A 接口,我的移动硬盘也早已换成 USB-A/C 双头,因此 MacBook Pro 仅拥有 USB-C 形雷电 3 的接口对我来说早已不是什么问题,并且由于 USB-C 的高效率和丰富的功能还能给我带来传统 USB-A 接口 + 视频接口所不能实现的便捷和速度,相信在未来,USB-C 还会继续变得越来越高效和方便。
MacBook Pro 2018 更新了第 3 代蝴蝶键盘,单从外观上来看没有被办法区分出和上一代的差别,因为其改动在于内部,为了解决前代的进灰导致键盘粘滞的问题,第 3 代蝴蝶键盘在每一个按键结构中加入了橡胶垫圈,因此可以避免灰尘或异物卡入按键升降结构,并且带来了一个附加的效果:敲击键盘的声音也变小了,但按键手感和上一代很难感受出区别。
宽大的触控板空间非常充裕,长宽分别为:140mm*83mm,手指的触感也很优秀,虽然 Windows Laptop 一直在努力追赶,但配合 macOS 的完美支持以及力度感应功能,这确实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用的触控板。
指纹识别被巧妙的隐藏在了触控条(TouchBar)的最右侧,配合全新的,负责加密功能的 Apple T2 芯片,除了解锁之外也可以更好的保证数据安全,Hey Siri 功能也能在这一颗低功耗芯片的帮助下,得以尽量不影响续航的实现。
MacBook Pro 机身自带扬声器外放效果,一直也是 Apple 非常下功夫的地方,前两代 MacBook Pro 的扬声器就直接连接到系统电源,并且拥有明显大于同级竞品的共鸣腔和功率,已经没有什么对手。全新的 MacBook Pro 2018 则更上一层楼,在实际体验上,能够带来浑厚的低音和空间临场感,毫不避讳的说,我认为 MacBook Pro 2018 是我们目前能买到的,同机身尺寸级别里具有最好内置扬声器效果的笔记本电脑。
内部设计
由于MacBook 拥有拆机则保修失效的条例,因此这次的评测也并没有进行拆机,拆机部分图片源自 iFixit, 感谢他们带来的专业拆解和图片。
整体布局与上一代没有太多变化,可更换的部件也只有硬盘(无 TouchBar 版本),内置扬声器相对于前代变得更大,值得一提的是:MacBook Pro 全系列,除了没有 TouchBar 的版本,其 WiFi 天线都已经升级到了 3X3, 所以相对于其他 2X2 的竞品理论上也会拥有更快的连接速度和信号强度。
由于 Apple 并不鼓励用户自行拆机所以我们也并不在内部设计部分过多深入。
屏幕素质
MacBook Pro 13 英寸版本的屏幕为 2560 x 1600 分辨率,比例为 16:10, PPI 达到了 227, 对于一个传统形态的笔记本电脑来说足够细腻,不会有锯齿感。
我们也对这块屏幕进行了专业的测试:
与 P3 色域的对比
与 P3 色域的对比
按当评价一款产品时,我们关注的是什么?中提到的标准,sRGB, P3 和 Adobe RGB 才是对消费者更为直观有效的色域,而 MacBook Pro的这块屏幕覆盖了:
99.9% sRGB
87.0% Adobe RGB
98.8% P3
与 Apple 宣称的一样,MacBook Pro 2018 能够精准的覆盖 P3 色域,并且通过 macOS 优秀的色彩管理自动在需要时(例如网页浏览)切换成为 sRGB, 也正是因为 sRGB 与 P3 双覆盖,意味着 MacBook Pro 能满足日常家用和专业的视觉设计、影像处理工作。
在我们的测试中,MacBook Pro 2018 的屏幕最高亮度为 471.23cd/m², 相对于一般 300 cd/m² 亮度的屏幕有巨大的提升。亮度调节一共 16 级,相较一般 PC 的 11 级更精确,随着亮度降低每级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对比度最高达到了 1296:1, 因此明暗对比鲜明,比如在看电影时上下也不会有明显的灰边存在。
色准部分,在未校色状态下 MacBook Pro 的屏幕平均 ΔE 为 0.8,最大 ΔE 为 3.5, 两者都在 1.5 和 4 的 ΔE 标准之内,整体色偏几乎很难被感知,但屏幕的默认色温为 6997K, 与 sRGB 和 P3 色域的标准 6500K 相比都更加偏蓝。
由于今年 MacBook Pro 2018 支持了原彩显示,因此我们也调整了环境光色温来测试 MacBook Pro 的原彩显示究竟能在什么范围跟随环境光同步色温,而实测的结果如上图所示:在环境光色温为 5500K ~ 7000K 时 MacBook Pro 2018 都可以很好的调整自己的色温来匹配环境。不知道默认色温为 7000K的结果,是否是 Apple 认为支持原彩显示就可以忽略默认色温的原因。
在校色之后屏幕的平均 ΔE 可以控制在 0.5 以下,同时色温也得以被控制为 6500K,因此无论是否校色,人眼都无法直接察觉出这块屏幕存在色偏,这是一块买回来就可以直接满足专业需求的屏幕,也对得起 Pro 的名号。
在光谱上,我们可以看到 MacBook Pro 的黄绿蓝三色都较为尖锐,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 P3 色域的覆盖,得到更为纯净的颜色,特别是红色部分,因为 P3 相对于 sRGB 其实多出的颜色主要就是在红。
综合来看: MacBook Pro上这块屏幕的素质非常很高,对于大众来说颜色鲜艳,可视角度高不会泛白,接近 1300:1 的对比度也能让文字更深邃,电影等含暗色调的画面也不会发灰,开启原彩显示功能之后可以无需关心与环境光出色温差的情况。
对于专业的影像处理和 UI 设计等工作,因其几乎完美覆盖P3 色域,同时也能通过 macOS 优秀的色彩管理自动在需要时切换为 sRGB 避免颜色鲜艳失真。极高的色准表现让它不需要校色就可以直接满足 P3 和 sRGB 色域的需求,只不过需要注意默认色温并非 6500K 而是 7000K 偏冷的色温。
性能表现
28W 的第八代酷睿 U 系列四核处理器,我相信大部分有换机想法的人都是冲着新处理器强大的性能来的,在设计拆机部分我们曾经提到过,自从 2016 之后的款 MacBook Pro With TouchBar 从硬件上来看,其散热系统都可以支持超过 30W 的功耗,因此在进行测试之前我们对它的性能发挥并没有太大担忧。
首先是 CINEBENCH R15 连续跑分测试:
MacBook Pro 2018 并没有让我们失望,它的峰值性能大约在 710 cb, 最终的性能也能稳定在 695 ~ 705 之间,超越了大部分搭载 15W 四核处理器八代酷睿的 Windows Laptop 在出厂默认设置的性能被表现。相对于 X1 Carbon 2018 这样的单风扇产品(红线)拥有着更高的长期负载性能,相对于 MacBook Pro 2017(棕线)由于全新的四核处理器直接在核心数上翻倍,也就有了几乎两倍的性能。
从功耗和频率来看,在最开始的 20 多秒,其搭载的 i5-8259U 能以从最高 40W 的功耗运行,随后因为温度超过 95°C 而触发限制,此时功耗被控制在30W 以下,将温度拉回 90°C 以内,待温度稳定在 90°C~95°C 之内时,全程保持了 30W 左右的功耗和平均 3.26 Ghz 的频率。
在 Adobe PR 视频输出的测试中,我们选取了最先进的 H.265(HEVC) 作为输出的视频编码标准,输出一段码率为 10Mbps 的 4K 视频,并且分开测试了是否开启硬件加速。
从上图的结果来看,在没有利用硬件加速的情况下,13 英寸版本的MacBook Pro 2018 已经能和 2017 年厚重的游戏本还有 2016 年的次顶级移动工作站达到同样的 CPU 性能水平。同时,由于 MacBook Pro 所搭载的 i5-8259U 支持 H.265 硬件加速,并且 PR 也对其进行了优化,而老平台并不支持,所以不难发现在开启硬件加速之后,H.265 编码的速度一骑绝尘,只需要 1/5 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老平台所无法想象的视频输出。
因此,MacBook Pro 2018 的散热系统继续并保持了前代产品 28W 的散热能力,应付今年的 4 核心 8 代酷睿不成问题,配合最新处理器的硬件加速功能,甚至能在很多实际应用上超越上一代产品。
表面温度
在性能测试我们提到过 MacBook Pro 的长期内核温度会被限制在 90°C~95°C 左右,因此机身的表面温度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首先是日常办公时的表面发热:
日常办公室键盘平均温度为 38.1°, 最高温 41.7°C 出现在 CPU 上方。左右掌托(点1,2)温度都在 35.5°C 左右几乎没有温差,AWSD(点3)与 回车键附近(点4)都在 38°C 左右,整个键盘大部分都是不会让你感觉到热,只有键盘中心区域是稍稍有温度的感觉。
在长期高负载运行之后,MacBook Pro 2018 的内部核心温度保持在 90°C~95°C 左右,键盘区域的平均温度达到了 42.4°C, 最高温 47.9°C 处在 CPU 正上方附近位置。左右掌托(点1,2)温差很小都在 36.5°C 附近。AWSD(点3)和回车键附近(点4)的键盘右侧区域都会比键盘中心温度低 5°C~98°C,毫无疑问能感受出键盘区域热量的不均匀。
在 macOS 下,13 英寸版本的 MacBook Pro 2018 的表面温度控制其实是比较不错的,在承受了 30W 的发热之后,表面温度最高也没有突破 50°C, 这样的表现对于如此轻薄的机身已经实属不易。
噪音表现
MacBook Pro 维持了 MacBook 系列一如既往较为安静的调教,一般网页浏览时风扇几乎不会转动,因此噪音等同于环境声,所以我们只测试了极限状态下的风扇噪音。
长时间满载运行之后,MacBook Pro 的双风扇转速分别为 6340rpm 和 6861 rpm,此时正常坐姿测得的噪音为 45dBA, 但从实际听感来看,由于其噪音频率分布均匀,没有突出的单一频率异音,因此也没有刺耳的噪音出现,整体听感主要以呼呼的风声为主。
总的来说:MacBook Pro 的风扇素质处于笔记本行业的第一梯队,在非常小的空间之内实现了不错的散热效果,并且噪音控比较理想,没有刺耳的单一频率噪音出现,在一般的轻度工作时风扇并不会转动,因此也日常使用也不会听到什么噪音。
续航与充电
MacBook Pro的电池容量为 58Wh, 我们此次测试的是 i5+16G 内存的版本,因此续航成绩可能稍逊于 i5-8250U 处理器 8G 内存版本,由于系统原因,我们只在 macOS 下测试了续航,所以只留下了飞行模式播放 1080P 视频和 Chrome 无缓存持续刷新的两种测试方式:
保留项目飞行模式下播放本地 1080P 视频:在经过一个小时的播放之后,消耗了 9% 的电量,也就是说单纯的本地 1080P 视频播放可以坚持 10~11 小时。
最新版本 Chrome 打开优酷主页,关闭页面缓存,每隔 5s 刷新一次,因为这个主页包含了 GIF, 大量静态图片,并且即时热点和优酷懂你两个栏目会不断刷新内容,所以用来反映一般浏览网页这样轻中度办公时的续航。
由于 MacBook 一直都不会在使用电池时降低其性能,若有高性能需求程序运行,MacBook Pro 依然会让 CPU 满载,所以相对于在不插电模式下性能会低于插电模式的 Windows Laptop, 续航并不占优势。但是本地视频播放依然能超过 12 个小时,日常网页浏览(非在线视频)也可以坚持 7~8 小时。
MacBook Pro默认附送 61W USB-C 两插头充电器,实测电量在 60% 之前充电功率会慢慢达到 45W,30分钟能从 5% 充至 40% 左右,在电池容量 60%~75%时充电功率会慢慢下降到 32W 左右,一共耗时 75 分钟能够将电量充至 80%,最后充电速度逐渐减缓至 25W,最终需要 85分钟从 5% 充至 95%。
在电源管理方面, MacBook Pro 暂时不支持设置电池阈值,因此长期插电使用的损耗可能会大于拥有电池阈值选项的机型。
总结
MacBook Pro 依然是目前顶级的笔记本电脑之一,无论是设计做工还是屏幕素质,它都能给你带来最好的体验,配合上八代酷睿的性能大提升,13 英寸版本的 MacBook Pro 2018 虽然不会是绝对性能和散热最强的产品, 但在这样轻薄的机身和并不高的噪音前提之下,它的性能表现可圈可点。
双风扇的散热系统能够承受处理器带来的长期发热,这也意味着从现在开始,轻薄的 MacBook Pro 已经能用来完成以往庞大的移动工作站,甚至是桌面级别电脑的部分工作,比如 4K 级别高码率视频输出,还有大量的 RAW 级别照片处理。
优点:
大幅提升的性能(对于 i5 版本来说可以全部被发挥)
支持原彩显示的 2560*1600 比例 16:10 屏幕
完美覆盖 P3 色域,且拥有 macOS 出色的色彩管理,不需要校色也可以直接使用
同价位顶级的细节做工与设计
四个 40Gbps 的 USB-C 形雷电 3 接口
拥有同级别尺寸里最优秀的内置扬声器效果
发热控制比较理想,表面温度相对于性能来说并不高
噪音控制优秀,日常基本感受不到噪音,高负载运行也不会刺耳。
较长的续航时间,较快的充电速度
缺点:
键盘键程过短,不适宜长时间大量输入
屏幕默认色温为 7000K 而不是 6500K
在 2018 年来看屏幕边框有些宽了
如果没有 USB-C 的周边设备,那么接口会是个麻烦
贵勉强算一个吧
购买建议与适用人群:
对于想要更新自己手中老款 MacBook 的用户来说,今年的 13 英寸版本 MacBook Pro 最吸引人的地方绝对是性能的大幅提升,而且在实测之中 i5 版本的全部性能也确实能被完整的发挥,因此如果是为了性能的提升而购买,那么放心吧,它不会让你失望。i5 + 8G 内存 + 256G 固态硬盘就能满足最基础的需求,如果长期同时开大量程序或者使用 Adobe 系列软件,建议 16G 内存保底。
对于目前使用 Windows Laptop, 并且想切换到 MacBook Pro 的人来说,如果是被 macOS 吸引,而且渴望顶级的设计做工,同时需要一块素质很不错屏幕的人,那么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也可以随意购买。不过如果离不开 Windows,并且也需要更高的性能,那么同价位甚至更便宜的 Windows Laptop 都有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