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mi分享美好数字生活 oimi分享美好数字生活
  • 首页
  • Lab
  • Apple
  • 生活方式
  • 硬件
首页 › 生活方式 › 耶鲁古籍图书馆:包裹理性的艺术品

耶鲁古籍图书馆:包裹理性的艺术品

OIMI
4月 11, 2017生活方式阅读 2,179

贝尼克图书馆建筑本身超越了世俗意义,即使我们必须用一个通俗的功效型为它博取关注,但是你知道,它是一个比里面珠子更耀眼的盒子。

文|秦瞳
自由撰稿人

来到耶鲁的游客一定要去看的景点里,有一座贝尼克古籍图书馆。游客们啧啧赞叹的,是它的建筑风格,因为它本身就已经是一件艺术品了。

贝尼克古籍图书馆坐落在贝尼克广场上,大概是为了配合它极简现代主义风格,广场中心安置了一个下沉的庭院,地下阅览室的玻璃门都开向这个庭院,庭院里摆放着艺术家野口勇(Isamu Noguchi)充满禅意的抽象寓言雕塑:金字塔、圆盘和立方体,分别代表了时间,太阳和机会。

野口勇用日本禅宗式的简约清淡和意味深长,来呼应眼前漂亮招摇的贝尼克古籍图书馆。

耶鲁古籍图书馆:包裹理性的艺术品-oimi分享美好数字生活

贝尼克古籍图书馆前的下沉庭院

贝尼克古籍图书馆就座落在庭院前面,在耶鲁建筑群里,它显得好突兀,但是自有风采,路过的人无不侧目。

在艺术上,有一种美是非常尖锐的,以至于它不需要与周围的和谐来完成自己的合理性。非常美的东西总会给我们一种感觉,好像整个环境都应该来迁就它们才对,如果产生了不和谐,那么一定是环境的错,不是建筑本身的错。是的,美到一定程度是霸道的,会成为合理性本身,这是艺术品与工匠作品的本质区别,而贝尼克图书馆就是这样一件艺术品。

从道理上来讲,这似乎是最不应该具有现代味道的建筑。因为贝尼克古籍图书馆是珍本与手稿图书馆,著名的《古滕堡圣经》就被珍藏在这里。它应该老熟,应该古拙,应该跟几百岁的书籍配套才对,但是贝尼克图书馆似乎完全不考虑这些,它就是要用玻璃幕墙,就是要抛弃繁复的装饰,就是要简单直白,就是要暗藏叛逆,就是要摆出一个现代艺术品博物馆的造型。

耶鲁古籍图书馆:包裹理性的艺术品-oimi分享美好数字生活

贝尼克古籍图书馆

贝尼克图书馆于1960年动工,1963年完工,由贝尼克家族出资建筑。是普里兹克奖建筑师Gordon Bunshaft设计的。Bunshaft的风格一直以别出心裁,先锋现代著称,找到这样的建筑师,就知道耶鲁大学是想要混搭风格了。

贝尼克图书馆内部有一个主楼,好像蜡烛一样矗立在中心。它是一个六层楼的书库,每层有七格书架。书库用茶色玻璃罩起。在这个茶色的玻璃罩子外面,设计师要安放一个屋顶和四面墙壁。用什么材质呢?因为是古籍图书馆,要追求质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但是还不能太厚重,外观依然要保持拽酷炫的极简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于是设计师苦思冥想,上帝塞给他一个灵感,用石头。而且是巨大,飞薄,布满雪花纹理的佛蒙特半透明大理石。

是的,每一扇打不开的窗户,都是一块天然大理石。

耶鲁古籍图书馆:包裹理性的艺术品-oimi分享美好数字生活

贝尼克古籍图书馆外立面

为了避免整体上过于厚重像座坟,设计师采用浅颜色的石头,还用内置钢筋搭出格子框架,装饰同样质地的大理石,增加层次感,但又避免了繁复的装饰。这让图书馆从外面看起来轻巧别致,好像一个珠宝匣子,落在东方人眼里,又会觉得它像围棋盘,与门前野口勇的东洋风格的庭院暗合,有“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质感。

这个巨大的“珠宝盒子”由四个敦实的石墩撑起在半空中,下面一圈茶色玻璃幕墙,内设入口。远远望去,不像是个立足脚尖的大胖子,倒好像一个灵巧的折纸作品。

耶鲁古籍图书馆:包裹理性的艺术品-oimi分享美好数字生活
贝尼克古籍图书馆入口处

大理石每一块都精心挑选,颜色一致,花纹相仿,因为是半透明的,给人错觉它们不是石头,而是某种特殊订制的乳白色花玻璃。

石头的好处是为了不透光,但是半透明的好处是还能透点光,所以这是个矛盾的设计,虽然大家都在纷纷评价说,这是为了保护里面的古籍,避免北美强烈的阳光直射,但是你真的很难相信没有其他备选的方案来完成这一目的。

而当你每次站在巨大的石头面前,抚摸那些乳酪纹理的大理石表面,蛋壳青的阳光透进来,揉进你的眼眸的时,你就会明白它们被选择的原因了。功效性这个时候不是第一理由,美才是它们被选择的理由。当然,也是因为贝尼克家族太有钱了,佛蒙特山上石头太多了,挑得出一摸一样的。

夜晚的时候,图书馆的灯光也会透出去,橘色的灯光被大理石过滤后,发出琥珀的光芒,幽幽然,清澈而温暖。

贝尼克图书馆实际面积并不很大,尺寸上也充满隐喻,设计师运用了帕拉图数学比例,长宽高分别为1:2:3。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籍图书馆之一,藏书和它的建筑一样令人瞩目。图书馆中央塔有18万卷的空间,地下书库有60万卷的空间,在图书馆主楼的藏书有一百万册藏书和五百万份手稿。

所有这些书都被安置在茶色玻璃的主楼里,每当火灾发生的时候,玻璃主楼里会马上被抽成真空,尽可能地保护这批人类的遗产。
耶鲁古籍图书馆:包裹理性的艺术品-oimi分享美好数字生活

茶色玻璃的主楼

但是除了普通消防的考虑之外,1961年的时候,图书馆的设计者还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古巴导弹危机。

那次危机的紧张程度是今天的人无法想象的,核大战一触即发,整个人类文明可能毁于一旦。对于贝尼克图书馆的设计者来说,怎么在核战火中保存这些古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于是贝尼克图书馆设计了可以把所有书籍沉入地下的设备,用以抵抗战火的侵蚀。如果真要爆发战争,善良的设计者希望能为人类保留这点星星之火,如果人类就此在地球上灭迹了,那么这些沉睡地下的古籍,也许可以静等下一个文明的开启,用以证明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辉煌过的人类文明。

对古籍的推崇和维护,是人类整体上的一种自信,对自己文明会越来越昌明、越来越进步的自信。但这同时也是人类个体上的一种不自信,需要古老的心灵导师来安抚我们焦躁俗鄙的灵魂。

我们生而愚笨弱小,对繁复纠结的人性,对庸俗疯狂的俗世,凭借一己之力无法自处,于是才有对古籍的青睐,不是因为里面的智慧,而是翻开之后,里面站出来的人,他们如你一般的焦虑执着,用整个大脑和生命对抗过。于是,你因为不是一个人而感到欣慰,在这样的人群里,你获得了安全感。

书籍由此被人类赋予很多附加意义,甚至过多的意义,以至于达到一个过于神圣的地位。但这多少有点自欺欺人。书籍更多时候只是一个记录,是一个工具。图书馆不是智慧的殿堂,而是打磨你智慧的工具库。

在我看来,对抗生命虚无的利器,也许是理性思考,但是能成为永恒的,是艺术。从这个角度来说,贝尼克图书馆的建筑某种程度上比它的内容更重要。

当你看到玻璃展柜里的《古滕堡圣经》的时候,你啧啧赞叹,好了不起,这个时候理性是存在的。但是当你站在巨大的佛蒙特大理石前面,看着一线阳光挣扎刺入的时候,你会倒吸一口气,愣住了,理性就此退下,灵魂上给予的呼应,让你一瞬间仿佛与神同在。美,是通灵的。

贝尼克图书馆建筑本身超越了世俗意义,即使我们必须用一个通俗的功效型为它博取关注,但是你知道,它是一个比里面珠子更耀眼的盒子。

赞(0)
不能预测未来,到底有多可怕
上一篇
Win10 创意者更新正式版 ISO 镜像下载 (微软 MSDN 与 VOL 官方原版/企业/专业版系统)
下一篇
再想想
暂无评论
聚合文章
palera1n
DarkRa1n
苹果iOS不越狱更改系统字体的方法
Win10,安卓子系统
ventoy-1.0.86
HEU KMS Activator v27
windows.office
Microsoft Activation Scripts (MAS)
无视加密!视频随意下载
FreeBSD 12.4

Access Android 11 Apple M1 Aria2 Debian DNS Docker hub Excel Fotosizer gatherosstate HarmonyOS 3 HEU KMS Activator HEU KMS Activator v24.6.4 HTTP API HTTPS iOS 11 KeepAliveE5 KMS激活 LaunchPadder Let’s Encrypt Lync MAK, Nginx NSFW JS OEM Office 2021企业长期版 Office LTSC Standard OneDrive OneNote Outlook PanDownload PAT密钥 PDF24 Creator PowerPoint Publisher Qdown REST API Retail Rufus 3.19 Spectre Teams Windows To Go Word; 数字门票 百度网盘不限速

分析薇娅等几十个视频号后,我总结出内容创作干货
4月 23, 2020
1,020 0 0
Quibi 想做你的蹲坑追剧神器
4月 16, 2020
1,165 0 1
Zoom 的烦恼
4月 16, 2020
1,258 0 0
BaiduCDP 是使用C/C++写的一个百度网盘高速下载工具
3月 5, 2019
2,068 0 0
  • 0
  • 0
关于

OIMI(oimi.me)是分享美好数字生活的内容平台,同时还涉及 macOS、iOS 等知名系统的使用技巧。 科技 / 旅行 / 摄影 / 生活方式

社交媒体
ioh.me Nicky
导航
ioh.me Nicky
Copyright © 2016-2023 oimi分享美好数字生活. Designed by OIMI. 渝ICP备17007399号-1
# Nginx # # Let’s Encrypt # # Android 11 # # OEM # # Apple M1 #
OIMI
189
文章
2
评论
100
喜欢